近日, 浙师大蒋战果博士,“双龙学者特聘教授”詹才宏和金志刚合作分别在美国化学会出版的Chem. Mater.(SCI一区,影响因子9.85),标题为“Controllable Assembly of MoVI36 Based POM-porous framework with Silver Ions and the Lung Cancer Cells-specific Cytotoxicity”和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的Nanoscale(SCI一区,影响因子7.22),标题为“A Chloride-Doped Silver-Sulfide Cluster [Ag148S26Cl30(C=CBut)60]6+:Hierarchical Assembly, Enhanced Luminescence and Cytotoxicity to Cancer Cells”上发表在线论文。
近年来纳米医学材料的设计组装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是指运用尺寸在1至100纳米的材料,旨在特异性靶向目标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它还可具有多路复用能力,可用于成像、诊断和治疗以及其他应用。纳米材料的设计组装可以想象成搭建一套“乐高积木”,可以选择一个个功能构筑块来构建能执行特定任务的复杂装置。其中纳米无机分子团簇由于其优异的发光性能及优良的电子储存与电荷转移能力,是一类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纳米医学材料。Chem. Mater.研究工作展示了选择含纳米孔的多金属氧酸盐POM分子团簇{Mo36}为构筑块(pH敏感从而具有靶向性),银阳离子为连接点自组装合成了三种含纳米孔的Ag-{Mo36}复合材料。该材料对A549肺癌细胞具有抗癌活性,且表现出细胞特异性、剂量依赖性和pH敏感性。研究表明金属阳离子银和{Mo36}分子团簇具有协同作用,抗癌活性远远大于构筑块,且对正常细胞毒性小。在抗癌机制上,Ag-{Mo36}复合材料通过激活线粒体的细胞凋亡和坏死途径,在A549肺癌细胞中发挥抗癌作用(见图1a)。Nanoscale研究工作展示了{Ag148}纳米分子团簇在室温下发出比较强的红光(可做荧光标记),量子产率达到39.6%(见图1b)。细胞摄取和细胞毒性表明,纳米{Ag148}分子团簇诱导癌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且抗癌活性远远大于相应的银盐及小分子银簇。此系列研究为纳米分子团簇及复合物作为潜在的抗癌药物开辟了新的途径。
图(a)含纳米孔的Ag-{Mo36}复合材料的自组装及抗肺癌细胞活性;图(b)银纳米分子团簇[Ag148S26Cl30(C≡CBut)60)(SbF6)6的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能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经费支持。浙师大为唯一通讯单位。浙师大2019级研究生曾慧敏和金博星为论文Chem. Mater.的共同第一作者,蒋战果博士、金志刚和詹才宏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蒋战果博士为论文Nanoscale的第一作者,詹才宏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研究生吴伟虹和王潮也参与了该项工作。另外最近蒋战果/詹才宏课题组在功能纳米分子团簇设计组装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Inorg. Chem. Front., 2022, 9, 78-82(SCI一区,IF=6.57);Chem. Commun., 2021, 57, 13337-13340(SCI一区,IF=6.22)。